高墙内的坚守与正义的微光股指配资
作者:宿松县人民检察院 戴李华
7月9日,本院组织观看了由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联合摄制的检察题材电影《最后防线》。这部聚焦于鲜为人知的高墙之内、展现驻监检察官日常工作与使命担当的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笔触、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刻的精神内核,深深打动了我,更引发了我作为一名刑检干警的强烈共鸣与深度思考。
影片中,年轻驻监检察官安亚的形象尤为鲜活。她并非身处公诉席上慷慨陈词、光芒四射的典型检察官形象,而是在相对封闭、环境复杂的监狱内,日复一日进行着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法律监督工作。她从一个看似普通的犯人斗殴事件中,凭借敏锐的职业嗅觉和“如我在诉”的责任感,捕捉到了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常。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正是我们刑检工作的核心素养之一即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真相的火花,从不合常理的细节里发现案件的突破口。
安亚的追查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检察官所必需的“百折不挠的韧劲”。面对线索中断、证据缺失、时间久远甚至来自各方的压力与质疑,她没有轻言放弃。这份韧劲,源于对法律信仰的坚定,对公平正义的执着,更是对每一个个体权利最深切的尊重。她深知,高墙之内,每一个服刑人员的合法权利同样需要保障,任何可能的冤错案都是对司法公正的亵渎。她在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让一桩尘封十年的冤案得以昭雪,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对“法律监督是维护司法公正最后一道防线”这一神圣职责最生动的诠释。
作为一名刑检干警,观看此片,我深受触动:
一是深化了对“最后防线”的理解与敬畏:影片片名《最后防线》寓意深远。它不仅仅指监狱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道法治防线,更深层次地指向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这是保障公民权利、纠正司法错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安亚在监狱内的工作,正是这道防线在特殊场景下的具体体现。这提醒我们,无论身处公诉、侦查监督还是刑事执行检察岗位,我们肩负的都是守护这道“最后防线”的千钧重担。每一个环节的严谨细致、每一次监督的精准到位,都可能关乎一个人的自由、一个家庭的命运、乃至整个司法体系的公信力。
二是强化了“见微知著”与“求极致”的职业素养:安亚的成功源于她不放过的任何一个微小疑点。这启示我们,在办理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案件时,绝不能有“大概齐”、“差不多”的思想。要像安亚那样,对每一份证据、每一个细节都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面对看似简单、证据链“完整”的案件时,更要警惕“表面合理”背后的陷阱。要善于从口供的矛盾点、物证的微小瑕疵、证人证言的微妙变化中,发现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将“求极致”的精神贯穿办案始终。
三是锤炼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冤错案的纠正往往困难重重。安亚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我们在工作中同样可能面对:证据灭失、关键证人难寻、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甚至来自内部的惯性思维阻力。影片告诉我们,追求正义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作为刑检干警,必须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意志。面对困难,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坚持正确的法律判断。这份“韧劲”,是突破案件瓶颈、实现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是升华了对“高墙内外”使命同一性的认识:影片展现了驻监检察官在高墙内默默无闻的坚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检察工作虽有分工,但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是相通的。我们刑检干警在“墙外”的批捕、起诉工作,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驻监检察官在“墙内”的监督工作,则是保障刑罚正确执行、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防止冤错。两者共同构成了刑事司法公正的闭环。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一分子,都是那道“最后防线”的守护者。这份“默默坚守”的背后,是同样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
《最后防线》不仅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更是一堂深刻的职业信念教育课。它让我们看到,检察官的光芒不仅闪耀在法庭之上,也闪耀在高墙之内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闪耀在对每一起案件真相的执着探寻中,闪耀在对公平正义的永恒守望里。安亚的故事,激励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专业的素养、更加坚韧的意志,投入到刑检工作中去。我将时刻铭记“最后防线”的职责使命,以“求极致”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每一个案件的办理中,为守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让正义之光永不熄灭!
第8987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宿松检察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
华信金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