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张国华率领第十八军进驻拉萨后,西藏地方官员司曹鲁康娃前来见他炒股10倍杠杆软件,直言不讳地说:“过去清政府派入藏大臣也姓张,只是在拉萨设了个衙门,你带这么多军队来干什么?要是饿着肚子被逼回去,比打败仗还难受啊!”
张国华只是淡然一笑,随即拿出一份文件递给他。鲁康娃一看,脸色一变,低下了头,不再言语。
时间倒回到1950年,张国华从重庆回到川南后,第一时间召开军党委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关于解放西藏的重要指示。他在分析国内外形势时指出:“通过和平方式解放西藏是完全可能的。但从西藏当局的态度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涉来看,军事对抗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他强调说:“实现和平解放,必须经过艰苦而复杂的斗争,我们要两手准备。主要工作是做好西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向西藏同胞宣传我们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和平解放方针。如果对方拒绝谈判,甚至出兵阻挠,我们也必须用武力打开和平解放的大门——这就是‘先礼后兵,兵后再礼’。”
展开剩余76%会议结束后,张国华立即投入进藏前的准备工作。当时的大西南刚刚解放,部队经历多年浴血奋战,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一听要进军西藏,不少官兵一时难以接受。面对部队思想上的波动,张国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多次组织思想动员,讲清进军西藏的重要意义,并对少数存在畏难情绪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逐步提高了全体官兵的觉悟和积极性。
就在此时,张国华的女儿因麻疹不幸去世,年仅不到三岁。作为父亲,他悲痛万分,但他强忍悲伤,继续为进军西藏日夜忙碌。他的妻子樊近真也接到组织安排,将随部队进藏参与组建银行的工作。她同样忍痛告别爱女,毅然加入到进军西藏的队伍中。
不久后,张国华主持了誓师大会,庄严宣誓:“一定要把我们的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的每一片土地!”
由于前期准备充分,第十八军在张国华和谭冠三的率领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当西藏上层反动势力陈兵抵抗时,十八军不得不发动昌都战役。张国华在甘孜成立前方指挥部,并主持召开西藏工委扩大会议。他指出,中央对解放昌都寄予厚望,这一行动有助于推动和平解放的进程。
战役部署完毕后,张国华又走访玉隆、邓柯等地,确认当地土司和头人对我军进军昌都的态度,最终下定作战决心。昌都战役迅速取得胜利,为进军西藏打开了大门,也加速了和平解放的进程。刘少奇称这次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
在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藏地方政府最终接受中央建议,派出代表团赴京谈判。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签署,张经武和张国华作为全权代表参加了签字仪式。当天,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高兴地说:“好啊,办成了一件大事!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还要靠我们努力落实协议。”他还详细询问了部队情况,并要求尽快进军拉萨。
张国华遵照指示,率领第十八军长途跋涉、艰苦奋战,终于进入拉萨,受到了两万多僧俗官员和各界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十八军进驻拉萨,标志着祖国内地的全部解放。
1952年,经中央批准,西藏军区正式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和党委第一书记。他积极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广大藏族群众,同时同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进驻拉萨后,围绕是否履行协议,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较量。外部势力和分裂分子妄图利用宗教信仰挑拨关系,囤积粮食、抬高物价,企图用“困”和“饿”的手段逼走十八军。
这时,鲁康娃再次对张国华冷嘲热讽,张国华却淡定回应:“国家疆域辽阔,姓张的人多得很。和平解放西藏,全国人民都在欢庆,你应该见过这份协议吧?”说罢,他让人把《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藏文版放在鲁康娃面前,后者无言以对。
遵照“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中央指示,军区党委发出“向荒野进军,向土司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号召。张国华亲自带头,率领机关部队在拉萨西郊开荒种地。官兵们齐心协力,清除了布达拉宫前堆积如山的垃圾,形成了今天的拉萨广场。开垦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粉碎了敌对势力“饿走十八军”的阴谋。
在打击分裂势力的同时,张国华也重视培育和支持爱国力量。他亲自走访布达拉宫和三大寺,看望喇嘛群众,赠送部队珍贵的粮食和罐头给藏族百姓。他还组织部队为群众看病、修建水利,鼓励他们对建设新生活充满信心。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菩萨兵”。
为了让部队扎根西藏,张国华着眼长远,提出了“长期建设西藏”的方针。原本中央考虑“部队三年一换”以激励士气,但很快意识到这不现实,于是改为长期驻藏。张国华在十八军党代表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强化长期建藏的思想教育,提高官兵对祖国和西藏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张国华为进藏、建藏倾注了巨大心血炒股10倍杠杆软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和平解放西藏的重要功臣,更是建设新西藏道路上的奠基者。
发布于:天津市华信金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